▲▲▲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正文翻译】说明:翻译共分四行:
1.原文; 2.逐字直译;
3.意译,力求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4.重点字词或知识点的说明(必要时)。
(一)陶弘景
本文作者为陶弘景,南朝道士、医学家、文学家与书法家,博学多才,善于描写自然风景,精通医药与天文知识,兼修佛、道二教,特别尊崇东晋时出世的上清经,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代表人物。上清派后来出现一个分支,因为活动中心在江苏省茅山一代,称为“茅山宗”,这一派是陶弘景的粉丝,将其尊为第九代宗师。相声《口吐莲花》中说“茅山有个茅老道”,正是这一派。
▲陶弘景
(二)骈文
本文标题结构“答……书”表示这是一封回信。“谢中书”指谢微,南朝梁时期官员,文学家,曾任中书舍人——不重要,知道他是个人就行,也不是多大的文学家。
同时,本文也是一篇优美的骈体小品。骈体文是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文言文文体,因为汉字本就有适合使用偶句的特点。“骈”本来指并行的两匹马,所以骈文的特点是讲求对偶,间有散句。对偶多用四字句或六字句(四六句法),讲求平仄相对、声律协调,多用典故,雕琢辞藻,词色工丽。
初期骈体文分韵骈文和无韵骈文,南北朝开始讲究韵律,唐后愈发严格。因当时儒学衰微,盛行追求艺术之风气,文学作品倾向较重文辞藻饰和用典,发展到后期用字生僻、内容虚幻,被认为华而不实,故唐宋八大家兴起倡导言之有物、平实近人的“古文运动”,后世文风才得到纠正。
骈文在文学界上长期为广泛研究,然其因为文章受限于追求艺术技巧之故,适于写景而不适于叙事。
(三)谢灵运
文中推崇的谢灵运是南北朝著名诗人,因被封为康乐公,故称“康乐”。他在文学史上的贡献是开创了山水诗,首次把自然界之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并且为南朝开启了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与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谢灵运非常推崇曹植,曾说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可见他对曹植的欣赏与景仰,也展现出他骄傲的性情。
谢灵运信仰佛教,死前捐出自己的胡须,用来装饰南海祗洹寺的维摩诘菩萨佛像——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器官捐献行为。后来唐中宗之女安乐公主端午时玩“斗草”的游戏,想要在品类上胜过玩伴,派人飞马将维摩诘菩萨佛像的胡须剪取一半。又恐他人得到剩余胡须,将剩余部分也剪除抛弃。——也不知道当时的游戏规则中,人类的胡须是否能用来充当斗草用的植物,总之这一珍贵的文物从此便被毁去了。
▲谢灵运
先贤经典篇章
为华夏文化之无尽藏也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每天读10分钟经典
一年后,成长的是心灵
每天刷10分钟无营养视频
一年后,流逝的是生命
您,选好了吗?
标签: 初中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