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婆术(art of midwifery),亦译"接生术"、"助产术" ,别称"理智助产术"、"精神助产术"。 雅典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一贯自称无知,但却能帮助别人产生知识,正像他母亲费娜瑞特(Phaenarete)是一个产婆,自己年老不能生育,却能给人接生一样。苏格拉底在教学中使用对话、提问、暗示、诘难、归纳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使之主动寻求答案的“产婆术”教学方法,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
所谓"苏格拉底方法",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在苏格拉底与学生有关"正义"和"非正义"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要求学生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一行。
苏格拉底问:"虚伪"归于哪一行?
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又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学生答,归于非正义的一行。
苏格拉底反驳道:如果将军惩罚了敌人,奴役了敌人,战争中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作战时欺骗了敌人,这些行为是否是非正义的呢?
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认为这些都是正义的,而只有对朋友这样做是非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提出:在战争中,将军为了鼓舞士气,以援军快到了的谎言欺骗士兵,制止了士气的消沉;父亲以欺骗的手段哄自己的孩子吃药,使自己的孩子恢复了健康;一个人因怕朋友自杀,而将朋友的剑偷去,这些行为又归于哪一行呢?
学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正义的。
最后迫使学生收回了自己原来的主张。
从以上的对话中,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方法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归纳的论证"。
标签: 苏格拉底产婆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