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杨自林 通讯员魏瑶/文
三峡晚报全媒记者景卫东/图
昨日,三峡大学迎来2020届新生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6006名新生,将开启他们的大学生活。
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今年的报到,父母们不能亲自把孩子送到宿舍。代替他们的是一个个穿着红马夹的大学生志愿者,将学弟学妹们的行李扛进宿舍。趴在围栏上试图找到宿舍区孩子的身影,成了今年新生报到温暖的一幕。
随着三峡大学新生报到开始,宜昌另外四所大学,也将先后迎来新生开学。
围栏相望
送新父母的依依不舍
往年三峡大学的新生报到,集中在体育馆门前的广场上。今年,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迎新点设在了各个学院宿舍区前。
记者在东苑看到,该宿舍区的几个学院迎新点,依次在小广场上排开。按照此前发布的新生报到流程,学生们很快完成了相关手续办理。随后,守候在一旁穿红马夹的大学生志愿者,帮学弟学妹们扛起行李,向宿舍走去。
进入宿舍前,新生们需要扫描,并通过测温门。“送新的父母不能进入宿舍区,学生带的热饭食,都能精确的测量出温度。”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疫情防控需要,这些都要严格把关。在广场一侧,还设有家长休息区。家长们将孩子送到,只能在这里休息。
在西苑宿舍区的栅栏外,来自仙桃的万先生夫妇,趴着铁围栏,盯着里面过往的学生。“女儿到现在还没吃早饭,我真担心。”已是上午10点半,趴在围栏上的万先生妻子,这样自言自语。万先生一家来自农村,女儿小万被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录取,这是女儿第一次出远门,两口子不放心,硬是提前一天来到宜昌送她。虽然小万已办理好所有手续并且入住,但老万夫妇依然就在围栏上趴着,试图再看女儿一眼。
记者注意到,很多家长将孩子送到宿舍区门口后,虽然多番叮嘱,但依然久久不愿离去。
身高两米
学校准备给他加床板
记者注意到,弟弟妹妹送新,已成为新趋势。
来自孝感的小刘,今年考取了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昨日上午,在办理完所有手续后,小刘走出西苑宿舍区和父母道别。此时,小刘的妹妹,在门口抱着姐姐,硬是不撒手。
“姐妹俩感情好,从来没分开过,小的太舍不得了。”小刘的父母介绍,二孩才上小学二年级,听说姐姐要到宜昌上大学,硬是要跟着来。没办法,一家人只好都来送新,不过提前到宜昌逛了一圈还不错。
来自天津的新生李维清,今年被三峡大学国际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李维清身高两米,学校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担心宿舍的床不够长,立即与他取得联系,提出两个解决方案:加长床板或将高个子统一安排到一个宿舍。
“头一晚我去宿舍睡了一觉,脚刚好穿过床头的栏杆空隙,没多大问题。”李维清婉拒了学校的好意。
李维清的父母都是电力系统职工,虽然身高两米,但他没有选择体育运动项目,受家人影响,他选择了现在的专业。
“环境非常好,相信会在这里度过难忘的大学生活。”李维清和父母提前数天来到宜昌,在三峡大坝、葛洲坝、宜昌周边及中心城区逛了个遍。
子承父业
他随父亲进入三峡大学
医学院新生临床医学专业杨靖劼,来自松滋。父亲杨远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更巧的是,杨远龙此前就读的就是三峡大学。
杨远龙介绍,1991年参加高考时,自己的分数过了本科第一批次线。由于自己腿部落下了残疾,他被很多学校拒之门外。就在这时,当时的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后并入现在的三峡大学),给了他机会。
“让儿子报考三峡大学,是我的心愿,我要报恩。”从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专业毕业后,杨远龙回到了松滋的沙道观镇中心卫生院工作。从儿子刚懂事起,杨远龙就将自己的故事讲给他听。
杨靖劼告诉记者,父亲很忙,很多时候下班了,还有远处的村民赶来看病,即使回到家,也会有人上门。从小开始,学医的梦想,就扎根在杨靖劼的心中。
按照杨靖劼的平时测试成绩,一般在600分左右,但高考考砸了,只考了568分。“上不了我就复读。”一家人担心上不了三峡大学临床医院专业,杨靖劼曾这样决定。幸运的是,杨靖劼最后还是实现了他们全家人的愿望。
“积极乐观,努力学习医学本领,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这世界上的一切。”将儿子送到学校,临别时,和其他送新的家长们一样,杨靖劼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留下这些话。
标签: 宜昌三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