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地科院 天津大学地科院官网

我知她心 671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天津大学地科院 天津大学地科院官网

10月11日,科技部发布《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国科发基〔2021〕295号),决定批准69个野外站为国家野外站。依托天津大学建设的“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以下简称“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获批,成为天津市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长远需要而设立,其主要职责是服务于生态学、地学、农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发展,获取长期野外定位观测数据并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科技部要求,各国家野外站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和配套经费,加大对国家野外站的支持力度,加强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科研观测和工作条件,吸引和聚集高层次野外科技人才,提升国家野外站的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立于2019年12月,位于天津大学滨海工业研究院园区的综合实验楼,是世界上第一个滨海关键带野外站不仅弥补了海岸带关键带观测站在国际观测网络中的空白,更将为我国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规划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刘丛强教授

该站汇聚了中科院院士刘丛强等在内的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以位于环渤海的天津滨海新区为重点研究区,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关键带理念为指导,在京津冀地区构建“陆-海-气”综合观测网络,通过多圈层、多要素、多尺度系统观测,系统研究滨海地区资源、环境、生态演变规律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将填补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系统监测研究和国际地球关键带观测网络中滨海地区观测研究的空白,为我国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提升、资源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科学依据和应用范式。2020年12月,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被列入国家野外站择优建设名单,实现了天津市在国家野外站建设方面“零”的突破。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未来,天津大学将扎实推进研究站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引领我国地球科学原始创新和应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欢迎关注“天津大学招生办”头条号!

内容来源:科技部官网,天津大学官网,人民网,滨海发布,天津大学地科院,新华网

图片来源:科技部官网,天津大学官网、官微,滨海发布

标签: 天津大学地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