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课辅导时,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一边做题,一边参考着答案。问了一部分学生,理由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一是没有了答案,做题没有思路,一节课做不了两题;二是作业实在太多了,还是边看答案边做题来得快。
这样长时间使用答案,弊多利少。不会做的题就参考答案,思考的过程没有了,缺乏思考的做题收效甚微。另外答案仅仅是参考答案,一些答案思路不清,逻辑含糊,解答冗长,对解题分析毫无益处,有还不如没有。
说起答案,许多人把试题的答案奉为圭臬,一度把答案叫做标准答案,与答案标准不同的,那就一定是错误的。而我们长期在标准答案下失去了判断,没有了独立思考,老师成为了传声筒,学生成为死记答案的工具,一切视答案为标准。
曾经有一个真实的笑话。说一个学生拿着一道英语选择题去问老师,为什么答案是A,老师看了一遍题,然后就煞有介事地分析一通选A的理由,其他三个选项为什么不对。等老师讲完了,学生装着看了一下后面的答案,很抱歉地说答案看错了应该是B,然后老师扶了扶眼睛,按照标准答案是B又解释了半天,理由也很充分。然后学生又连忙说对不起,说答案看到另一节上去了,标准答案给的是C,老师这时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勉强又摆出一些道理。最后学生从办公室里出来时,偷偷地说,真正的标准答案应该是D!
后来,标准答案变成了参考答案,虽然答案仅供参考,但是学生依然受到答案的制约,甚至包括一些老师,没有答案的参考,似乎就寸步难行,就像患个感冒一样,不吃药挂吊水就过不去,对感冒病毒的自身免疫力一点儿也没有了,已经成为答案依赖症,而且这种依赖会越来越严重,就像毒品那样,起初只是好奇,试一试,然后就莫名其妙地上瘾,想戒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真的到了考场上,哪里还有答案给参考呢。失去了拐杖,站立都艰难,还指望行走奔跑吗?
况且,许多的答案不仅仅不能参考,简直就是毒药,它会扼杀人们的想像力,会掐断人们的思维力,让你对问题失去兴趣,对知识产生恐惧。
有个例子,年年发生。说小学三年级的数学竞赛中,有这样的一道题,请找出2,4,6,8,9,10中与众不同的数。
爱思考好动脑的小明选填了个2,坐在小明旁边的小华偷看了一眼,也填了个2。
然后老师给他们两个一人一个大红叉,还让他们每人写六百字的检查,并说明原因,如果写不好,还要请父母过来。
原来命题者给的参考答案是9,理由是只有9是奇数,其他是偶数。
而小明的检查上写到,因为2是素数,其他都是合数,这难道没有道理吗?
然而老师不看,答案不看,就看你能不能和命题者想到一块了,和答案相同,得分;和答案不同,扣分。哪里还问什么理由。
想一想,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是不是都是这样非黑即白,而且都必须按照命题意图,根据参考答案答题,如果有自己的想法,必定会被视为异端,大红叉等着你。
所以,一些问题太变态,参考答案太霸道,久而久之,思维不敢放飞,思考不能存在,哪里还能找到创造力的影子。
平心而论,刚才那个小学试题真的是一道好题,只不过问的方式太绝对,如果这样问:请找出2,4,6,8,9,10中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理由。这样变成一道开放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填哪一个都可以,但必须有理有据,这样学生的兴趣就来了,也不会顾及参考答案的限制了,相信学生会给出许多丰富多彩的结果来,思维的翅膀不知不觉就会生长了。
学会思考,有了思维,还要答案做什么!
标签: 答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