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答案
【思考探究】
㈠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细心品味作者标题的妙处,积极调动自主阅读的感受,开放地理解课文。拟题可以从文章的细节、主旨、感情色彩等多角度出发。
[参考答案]课文题为《散步》,它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的感情基调。此外,具象化的题目,没有说破文章主旨,留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思考、回味的空间。
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可以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㈡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抓关键语句,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和情味。
[示例]理解语句的深层意蕴,把握文章的主旨,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具体做法是: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宏观上把握全局,理清文章的层次,领会文章的要义。其次是注意作者、写作时间以及相关的注释等,利用可用信息来弄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测命题者的目的。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在表明他们走得很小心,由于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经不起摔跌,非稳当不可。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画面很有象征意义,这是一句情思隽永、富含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承担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㈢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设计意图]在阅读、欣赏叙事散文时,注意品味散文的诗意和情致,而不是仅仅弄清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
[参考答案]课文中写景的语句有: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衬托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积累拓展】
㈣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设计意图]关注本文语言的显著特点。
[参考答案]课文中的对称语句还有: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这些对称的语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意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㈤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认识到不同的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并无固定答案。既可以从文章表达的情感特质来说,也可以从叙述语调来说。
[参考答案]
《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是: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
《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标签: 散步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