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材料题考点
一、德育规律与原则
1.四大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九大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贯彻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2.贯彻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我国的孔子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2.贯彻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
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含义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贯彻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含义
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九)集体教育原则
1.基本含义
教育者面对受教育者的集体进行教育,同时依靠并通过集体,教育其中的个别成员。这条原则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首先提出并坚持实行的。
2.贯彻要求
①要培养坚强的集体,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集体活动,提高集体的道德水准。
②面向集体进行教育,将个别人的问题放到集体中去解决;通过处理个别人的问题,同时又使集体受到教育。
篇幅有限 完整版 请私聊小二即可免费领取福 利-送1、2018综合素质通关宝典-最新版2、2015-2017教师资格证笔试真题-含解析3、教师资格证历年考点分布图-最全4、2018笔试作文素材-含4节写作视频课5、教师资格证各科目大纲解析
标签: 初中教师资格证教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