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创新实验 初中创新实验班

824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初中创新实验 初中创新实验班

近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体育运动学校的化学老师薛佳,使用ClassIn平台给初三学生们上了一堂“不同寻常”的化学课,并与王峥老师共同撰写了一份超详细的教学实践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文中附完整教学设计方案)


课上,薛老师运用多样式的师生互动手段,借助多功能的测试评价系统,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让学生在线上获得了身临其境的“面对面”授课体验。

两位学生正在协同画出实验方案


为了深入了解这堂课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课堂效果,以及老师是如何将技术与教学设计相结合的,我们的记者对薛老师进行了专访。


以下为访谈内容:


“在我和王老师的推荐下,目前八十体校初三年级的老师都在用ClassIn平台进行线上教学。使用这个平台的主要原因是它可以实现教学一体化,既可以组建班级群,也可以线上留作业、让学生做测验,还可以有效促进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谈到为什么选择ClassIn进行线上教学,薛老师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爱研究、爱学习的理科老师,薛佳在平日里常常琢磨关于教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学会了之后就在课堂上实践。这也是薛老师能够熟练将ClassIn的各种小工具与自身教学设计“无缝衔接”的秘诀所在。


“对于学生而言,这个化学反应属于整个初中阶段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本身无明显现象,我希望让学生通过重新设计,将它变成可视化的实验。以期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在这堂创新课中,薛老师仔细拆解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对现有教学素材进行了分析,最终决定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为例,应用压强变化原理和酸碱盐的相关化学性质,依次展开两个探究与验证任务。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学中经历建设模型到应用模型的过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模型意识、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


“在这堂课中,ClassIn对我的帮助很大。”薛老师对记者说道。由于化学课程涉及各种复杂方程式的书写,因此板书对于老师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我经常使用板书功能,随手一画,学生马上就理解了,就像是在线下课堂中用粉笔书写一样流畅。”


除了自己使用板书功能,薛老师还授权学生协同书写板书。课上,薛佳将同学们随机分成两个组,在组内互相讨论,一起画出实验设计方案。小组讨论过程中,薛老师分别进入两个组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在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代表上台发言,画出组内的讨论结果。

薛老师使用分组功能


“ClassIn的课后作业功能真的很友好,节省了我课下统计的时间,每次发布作业后,哪位学生还没有提交、哪位学生已经订正了、全班的优秀作业有多少...这些数据一目了然,对于后期做学生评价也很有帮助。”


除了线上作业,薛老师也经常会在课下给学生们发小测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真正掌握了课上所学。“学生只要提交了就可以看到结果,得到及时反馈,同时我这边也可以看到全班学生的正确率,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我会开启临时教室为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据薛老师介绍,学生们在这堂关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课下测验中,正确率还是很高的,说明这种形式的课堂切实让学生掌握了所学内容。


“此前我看到过关于ClassIn应用在线上线下融合式课堂的案例,对于课堂氛围带动以及课堂效果都是有帮助的,在线下复课后,我也希望尝试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附:

《基于ClassIn平台的初中化学教学创新实践》

以“将无明显现象反应可视化———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


作者:

薛佳,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体育运动学校化学教师。中学化学一级教师,校级骨干教师。曾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奖。


王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体育运动学校教育教学助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区级优秀班主任,区级优秀青年教师。曾主持并参加多个课题,曾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获国家级奖项。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素养为本”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课程设计,使得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思维,以及在陌生情境下解决不同复杂程度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素养为本”化学课堂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但是疫情当下,学生居家线上学习,师生之间交流受到严重制约,故采用ClassIn 教学平台实施教学过程,加强师生、生生交流,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率。


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本案例知识点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二级主题——化学实验探究的思路与方法,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为: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形成化学实验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知道围绕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实施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通过具体的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学习研究物质性质,探究物质组成和反应规律,进行物质分离、检验和制备等不同类型化学实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思路与基本方法;学习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学素材分析:


课堂中依托实际问题解决为情境,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为例,应用压强变化原理和酸碱盐的相关化学性质,依次展开两个探究与验证任务:验证反应物减少的实验装置设计和生成物增加的实验方案设计。


在上述两个任务解决的过程中,一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思想排除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实验中水的干扰;二是对关于盐酸、氢氧化钙、碳酸钠为代表的酸碱盐类物质相关知识的认识深度,体会利用物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利用物质性质解决物质检验问题。通过基于反应物、生成物模型,最终整合成将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的模型方法。


教学中经历建设模型——应用模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同时落实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教学过程中,应用ClassIn多样式教学工具(如小黑板、抢答器、分组讨论、授权涂鸦等)进行教学,随时进行板书讲解,解答学生疑问点。课后通过ClassIn进行作业发布和反馈测试,及时分析学生数据,掌握课堂教学效果,在线批改作业后,利用ClassIn临时教室,对学生的错误点进行分层辅导。


学情分析


1、 已有基础:认识常见酸碱盐及其性质,能用其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能够运用压强原理对实验问题进行分析,但不够灵活


2、 学习障碍:尚未形成将无明显实验可视化的思路,尤其是在陌生复杂问题中,无法准确收集信息,无从下手;学生居家学习状态差,线上课堂参与率低,学习效果差


3、 教学重、难点:无现象实验可视化的思路模型建立并应用


突破重点、难点教学策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自主探究并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建立模型,并应用模型进行系统探究。


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 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理解并掌握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的思路与方法模型。


2、 学会应用压强变化原理和酸碱盐的相关化学性质,从反应物减少和生成物增加的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装置,并预测实验现象,形成创新意识。


3、 学会运用对比思想排除无明显现象实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中水的干扰,并评价实验方案。


评价目标:


1、 通过利用压强变化原理验证反应物减少的实验装置设计,以及利用物质性质检验生成物增加的实验方案设计,诊断学生探究无明显现象实验的认知水平。


通过回顾2022年各区一模试卷中相关知识点实验题,使学生创造性应用无明显现象实验可视化模型,诊断学生在陌生复杂环境下,综合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实施过程


课后反馈与评价

标签: 初中创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