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策略探讨
(三年沿用高效课堂总结)
李梅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要突出教师的教学风格,师生之间形成合作交流的平等关系,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需要充分掌握基础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真正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同时针对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可行性方案的设计到最后形成的总结性教学,都需要服务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的文学艺术性与实用性特色。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认知结构层次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性,同时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充分张合合作学习策略,对于优化掌握语文词汇,提升语文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所以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将课堂设计成一个开放性的环境,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展开针对性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分析
(一)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可以使之专心致志、执着一念。“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实践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如九年级下册《变色龙》,理解文题,变色龙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蜥蜴的一种第二层含义:见风使舵的小人,学生对于第一层含义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第二种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如果我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显示了老师的权威,但学生在后面的学习兴趣会不高,课堂氛围沉闷,于是,我就想,应该变换一个方式,学生会更乐于接受。干脆就变换一种方式,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找到答案,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学生知道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黑暗社会,而小说主人公奥楚蔑诺夫正是沙皇专制时警察统治的化身,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变色龙”的第二层意思学生就可以顺利,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
安排的小组中有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学习效率高低不同。刚开始,有的组员埋怨学困生,产生不良情绪,别的小组完成得多快,要是不互相帮助的话,你们就一定会落后,久而久之,组员在活动中形成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氛围,无论谁有困难,其他组员都会主动帮助他、鼓励他、他们还不这样不发挥了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的精神。优生明白,教会学困生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成就他人。转变学生评价方式,在学习每一个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只有整个团队优秀,那么一个班级才是真正优秀的。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改变教学评价机制,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效。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一个学生具备做意见事情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尚未转化成行动之前,自信心是隐性存在的,只有当学生不断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那么学生的自信心会不断地增强。
在初中课文《杨修之死》当中,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行预习,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课前进行小组讨论,并提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课文。文中以杨修之死的原因展开理解,由于是白话文,对于一些加点字词需要加以着重解释。此外,教师主要以杨修之死的脉络详加分析,杨修为何会死?传闻中曹操是爱才之人,为何会将杨修逼到死的程度?这里面有什么原因。由于文章当中涉及到杨修之死有三个原因,教师将三个原因加以归纳总结,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当中逐步解决白话文的阅读难题,而这些小问成为教师授课的重点,也成为学生小组合作的关键。教师着重对表达正确的学生进行奖励,从而不断增强学。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需要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因材施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初中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事实证明,通过本教学方法,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班上语文平均分达到91.9分,优分率达到33.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非常富有成效。
所以在这里需要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方法,以戴望舒的《残损的手掌》为例,对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展开分析:
第一精选小组合作内容,通过场景导入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戴望舒的《残损的手掌》为例,诗歌行文有张力,情感线索明朗化,要求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将小组需要探讨的内容罗列出来,第一是全文的感情基调,第二是引起全诗情感锚点转变的关键点是哪里?两个大方向一旦确定之后,然后整理出小的细节点。
第二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展开做成一个可行性方案,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单位构成、角色安排、讨论流程逐一优化,最终确定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的成效性,继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这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彼此之间缺一不可,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接下来将这个内容逐步细化到一个方案,由教师发问,小组综合观点,记录人记录要点,主持人协调发言顺序,成员再次点评。教师发问“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行文的方式开头,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联系本诗歌的写作背景,学生回答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同样地教师也可以提出的问题前后联系,以便于小组成员之间及时交流,探讨,提升合作能力。
第三、形成总结性教学。这里的总结性教学与细化的可行性方案是不同的,教师在对这首诗歌进行总结时,可以通过情感基调的关键词来引导学生对本课的一个内容总结,如摸索、该是我的家乡、微凉、阴暗、是太阳、是春、不像牲口一样活等。也为日后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展开需要建立在开放性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因材施教的成效性,建立起小组合作学习反馈机制,从小组合作内容选择、将小组学习列为一个可行性方案到形成总结性教学当中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开放性系统,在考虑到每个小环节独立教学开展的同时,考虑到整个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成效性,从而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独立能力与思考能力。
标签: 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