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我再次阅读了《苏珊的帽子》。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普通的故事,但这个普通的故事能让我们明白很多道理。
故事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可爱的女孩,她叫苏珊,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不幸被查出身体里长了肿瘤,幸运的是,那肿瘤是良性的,坚强的苏珊与病魔做了三个月的斗争,病情终于有了好转,于是,她出院了,准备重返校园。当她发现自己的满头金发因为三个多月的化学治疗而快掉光,每天需要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去学校上课时,她失声痛哭起来。然而,尽管如此,她还是鼓足勇气,来到了学校。与以往不同的是,她戴了一顶帽子。但使她意外的是,今天同学们都戴了一顶帽子!
原来苏珊有幸遇上了一个极富同情心、又特别善解人意的教师海伦。海伦不能做到让苏珊躲开与死神一争高低的不幸,但是她可以在班上开展一个“认识帽子”的活动。
结果班上出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呢?班上的同学仿佛个个都成了帽子模特儿表演选手,五花八门的帽子使苏珊的帽子显得那样普通,绝不会再引起注意。苏珊原来的忧虑、害怕与尴尬,一下子冰消雪化了。于是,苏珊感到自己和其他人没什么两样了,她又开始了平静的生活。
还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清末中国某重臣出洋,不会用刀叉,又没有筷子,于是用手抓着吃,满桌的洋人见了,以为是中国习俗,全都放下刀叉用手抓着吃,被传为笑谈。
窃以为,该文作者的思维方法不对。究其原因,还是人家为了照顾中方重臣的颜面,避免我方人员的尴尬而为。
一个16岁的德国少年。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加入了军队。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少年和很多人都成为了俘虏。因为少年不大,美军便表示可以对他宽容一点,不会折磨他,只是让他自己选择一个死法。当时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少年当时忽然痛声哭泣,不断地说着四个字:请救救我。美军刚开始被少年突然的哭泣吓了一跳,但是当听到他说的话以后便沉默了下来。后来美军看他还小,便将他放走了。当时一位记者拍下了汉斯哭泣时的照片,这张照片也成了二战最经典的战俘照。
我当年因日记入罪时也不足17岁。我也曾说过“请救救我”,然而无人对我动恻隐之心。
美国有一个单亲母亲,白天在富人家里做女佣,晚上回家与四岁的儿子相依为命。一天,主人要在家里请客。主人与女佣商量说,今天您能不能晚点回家,我这里缺人手,现找来不及,只好麻烦您了。女佣说,行啊,就是有点担心我的儿子。主人说,这好办,您现在就去把他接过来,晚饭在我这里和客人一起吃就行了。
女佣把儿子接过来后,把他藏在一间主人不大光顾的洗手间里。并从厨房里拿来一个盘子,装了一些食物,告诉儿子说,这是主人特意为你准备的单间。
宴会开始时,主人没发现孩子的身影。他找遍了整幢房子,最后在一个角落的洗手间里找到了孩子。他问,你怎么能在这里吃东西呀,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孩子答,我妈妈说,这是宴会主人特意为我准备的单间。主人强忍泪水,用最灿烂的笑容面对着孩子。此刻,他想起了自己儿时的贫寒经历。回到宴会大厅,对客人们说,很抱歉了朋友们,我现在必须得去陪一位特殊的客人,请大家慢慢享用吧。说完,他装了满满两大盘子孩子能爱吃的佳肴,端到洗手间里,他模仿孩子的样子,也把餐盘放到马桶盖上,坐在地上与孩子一起共进晚餐。
这位富人用他的诚恳与良知,维护了一个四岁孩子的自尊。这个孩子长大后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进入到上流社会。每年都以匿名方式捐了很多钱给穷人。
电影《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热度之高,甚至在还未上映时就已刷屏,首映第一天票房就破了3亿,可以说是牢牢抓住了观众们的心。
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保健品店的老板程勇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男人,交不起房租,和妻子关系也不太好。一位白血病患者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从印度走私价格低廉的仿制药格列宁卖到国内。当然,这一切都是因为利益。
可是后来,他变了。面对警察的追查,他继续卖药,只是,进价2000的药,他的卖价成了500,自己倒贴钱卖药,一直到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电影里,在白血病患者眼中,他是救世主一般的存在。在电影外,人们说他是平民英雄。无论是电影里的程勇还是现实中的陆勇,他们的名字里都带着一个“勇”字,什么是勇呢?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一句话:“仁者必有勇”。说白了,就是他的善良。他在法庭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看到这些病人,我难受,我过不去了。”他的这种“难受”“过不去”,就是儒家所讲的“恻隐之心”。
人的善念福报来自恻隐之心。传说某大山脚下的茅屋里,住着一位慈祥的老人养了几只鸡鸭,每日精心饲养。一天夜里,老爷人刚睡下,忽然听到鸡窝里有响动。他提着灯笼去察看,发现一只饥饿的野狐狸。野狐狸钻进鸡窝时,身子不巧被竹笼卡住了。看到老人,它惊慌极了,一脸的恐惧,眼角还流出泪水。老人心头一软,动了恻隐之心最终放了它。
一个月后,一连下了几场大雨,一天夜里,老人熟睡时,忽然被一阵急促的抓挠声吵醒。他推门一瞧,看到那只放走的野狐狸。野狐狸显得急躁不安,一次次地绕着他兜圈子,接着,它忽然咬住老人的裤腿,拼命地往外拉。老爷爷发觉不对劲,跟着它走向院子。就在这时,山上滚落下泥土和大石,压塌了老人的房屋……原来,这只野狐狸是来报恩的。恻隐之心虽然只是一念之仁,却不仅救了灵辄的性命,也救了自己的性命。
我常常想,如果当年那个少年夜半遇到老地主时,动了恻隐之心,轻轻地说:王爷爷,摘点赶紧走哇。够不够?不行我帮你摘点!历史就会改写。须知,那些年最先饿死的就是地主。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论语·子罕》有这样的记载“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齐衰,古代用麻布做的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只要见到他们,即使是少年,孔子也一定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等他们经过;如果他们在那里站立,孔子经过他们面前的时候,一定是“趋”——像在长辈或上级面前走路一样——恭敬地迈小步快快走过。
人生总有种种不幸,人群中总有不幸之人。仁厚之人对不幸之人、不幸之事,总是恻隐之情难抑,何况孔子!对别人的悲伤感同身受,是一个人崇高人格的组成元素之一。
恻隐之心是普世价值观的体现,而“普世价值”的启蒙在我国太过薄弱了。官方历来就把个体置于集体之下,个人意志服从组织,久而久之,我们就对生命看得淡漠了,也忘记了上天赋予我们自己应有的权利。
体制缺乏对良善恻隐的敬畏和浇灌,势必导致善之花的凋零。在高风险社会下,人性和善念无法得到促动和释放。恻隐之心日渐从我们的身边消逝,人性的温暖被旁观的冷漠所取代。
要拯救日渐消逝的恻隐之心,除了个体的忏悔和救赎,恐怕还需要文化的重建和制度的完善,只有人性得到由内而外的释放,善意的流露才能自然而真诚,善行才不会被麻木和忌惮阻止脚步。(作者 韩丽明)
标签: 苏珊的帽子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