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前一阵子朋友的妹妹要参加教师招聘试讲,她没有报补习班,于是想起我有很多课程的逐字稿,虽然这个妹妹自己说准备的时间太匆忙,但是逐字稿还是帮她很多忙。我也一直是这样想的,新老师在一开始打磨课程时,不止需要教案还需要一份逐字稿,可以完善每一个授课细节。当然每个人的讲课方式不同,授课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导入和知识点的诠释方式可以借鉴,总有一些些闪光点。我想陆续分享一下我收集和整理的一些逐字稿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如果大家有更好的教案或者逐字稿也可以分享给我,大家可以互相学习,一起进步!
P.S:如果 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或者有需要的,可以点赞 评论 或者私信给我,知识无私分享,也可以转发给你身边需要的人~
这次分享的是 教案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
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
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创设情境: 一、人类的起源 认识观察现代类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 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交流: 1.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 书 2.科学家赫胥黎与威尔伯福斯兰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辩论 3.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四肢行走;而人类则是直立行走。 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使用自然工具但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制造 并使用各种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 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有数百年的历史, 现在仍有许多问题是悬而未解的。在这方面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想了解些什么呢? 说到人类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和他的《物 种起源》。 请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这方面材料。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你们知道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是什么呢?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索、回答,并补充。 观察几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和录像,结合生活经验回答下列问题:这些类人猿今天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它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共同点?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动物进化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但人类已超出了动物 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距今1 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在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请同学们观察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图片,尝试着描述出它们的生活状况。 |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 :(阅读)东非大裂谷两侧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部分热带 雨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讨论回答: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行补充、纠正。 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呢? |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 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1)从“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比 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具有粗长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阔,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2)“东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当作工具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推测“东非人”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1: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 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1: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 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讨论回答: 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2)“东非人” 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 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 的生活状况?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教师补充: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提醒学生 在生活中应很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下面在你们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组间交流、补充) 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 残杀。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 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 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 发展? 当今,为什么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 而类人猿的数量却在日益减少呢?请谈一下你们的观点。 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 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
标签: 初中教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