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初中历史 山西初中历史满分是多少分

1002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山西初中历史 山西初中历史满分是多少分

二、秦朝—南北朝

(一)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2)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度、量、衡;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3)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为加强思想控制,又实行了“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的文化造成莫大的损失。

(4)巩固、开发边疆: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匈奴族的袭击。开发越族地区,开凿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汉通西域

1.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的“大一统”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破格录用人才(如董仲舒、卫青等)。

(2)经济上:把地方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

(3)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6)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汉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概念: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西汉

①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央与西域的联系。张骞为沟通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做出了贡献,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种马、宝石传入中原,汉朝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应该是、)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经济的发展。

②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事物,保护往来的商旅。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东汉: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4)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166年,大秦(古罗马)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三)丝绸之路

1.开通时间

西汉张骞通西域后。

2.主要运送物品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

3.路线

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说明当时中国已与欧洲建立联系,当时的中国被称为“丝国”。

4.地位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5.丝绸之路经过地区古今地名对照

(1)古代:欧洲←西亚←西域←河西走廊←长安。

(2)现在:欧洲←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今新疆境内←甘肃河西走廊←西安。



(四)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是一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五十多年内,实行许多重大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措施(见汉武帝的“大一统”)。由于他“兴造功业”、多方建树,西汉王朝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将西汉的统治推到鼎盛时期。但是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力耗损,晚年时社会出现动荡。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宣布停止征伐,减轻赋税,革除暴政,“与民休息”,使西汉鼎盛局面又得以延续。


(五)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官渡之战

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08刘备、孙权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229年,定都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曹操不属于三国时代)


(六)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主要原因

(1)优越的自然条件: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最重要原因)

(4)南北方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得到迅速开发。

2.江南地区的开发及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1)三国时的吴国,重视农耕,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2)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开始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3)东晋南朝时代,使江南得到迅速发展。

(4)从五代十国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5)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七)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与民族交融

1.背景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迁都洛阳。

(4)推行汉化措施: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语,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八)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改进了造纸术。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九)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西汉末年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时,派人到西域求取佛经,迎来西域高僧,并在洛阳建成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的传播,对我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道教的张陵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教徒尊他为张天师。(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宗教)


(十)石窟艺术

1.开凿的原因

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是统治阶级为了宣扬佛教而开凿的。(石窟艺术与佛教的盛行有关)

2.主要的石窟群

(1)云冈石窟(在今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时朝)。

(2)龙门石窟(在今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时期)。

(3)敦煌莫高窟(在今甘肃敦煌,开凿于十六国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十一)《史记》《资治通鉴》

1.《史记》

(1)作者: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

(2)体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主要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4)地位: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资治通鉴》

(1)作者: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2)体例: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3)内容:这部书按年、月、日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4)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标签: 山西初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