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本和内容 初中数学课本和内容一样吗

只与一人 779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初中数学课本和内容 初中数学课本和内容一样吗

“麦”分享

这样看初中数学教材,你必成学霸!

每个人的身边,都曾经出现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学霸”。在求学阶段,“学霸”的标准样式,是那种轻轻松松就能在“数理化”考试中得满分的“聪明同学”。麦老师今天就给你分享一种“学霸式”的数学学习方法,工具非常简单,就是你的初中数学教材

北师大初中数学教科书2013年修订版

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犯了“轻视教材”的毛病,本末倒置地崇拜各种名师辅导材料,各种XX中学数学题集,谁不知每个学生人手一套的教材,才是那本真正凝结了多位大师、多年心血的“数学学习秘笈”。当然,即使《如来神掌》攥在怀中,没掌握“练功之道”,也是徒劳,甚至还会“走火入魔”。

初中数学书该怎么去看?今天就以本地学校普遍采用的2013年修订的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作一个剖析。

学生看数学教材,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课前预习

课内学习

课后复习

把每一个章节的数学学习比喻为短跑竞赛。

课前预习即为“起跑的准备”,重在蓄力!

课前预习的第一步,细看目录!看数学教材有别于看网络小说,不要忽视了目录的重要性,因为其中蕴藏了不少的信息

以《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材》为例,在这个目录里,我们应该学会读取以下三个重要信息:

每一章的标题,读到的是这一章将要讲述的知识板块,它是几何的知识呢?还是代数的知识?

每一节的标题,读到的是在这个知识板块里,我们将具体学习什么样的内容?

页码,读到的是每个章节的内容分量。数学教材经过多年的反复提炼和修订,几乎字字都是精华,内容的分量从侧面反映的,就是对应章节的知识分量,孰轻孰重,应该略知一二。

花5-10分钟读读目录,在开启这本教材的学习前,就已形成对全书的一个“全局印象”。

预习的第二步,精读引言!这是数学教材里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就在每一章的第一页,因为课程进度带来的压力,大部分学校老师几乎对此只字不提,或者只是轻轻带过。但对于学生来说,这里面其实藏着很多宝。

引言里包含两个极有价值的内容:

课程的引入。这是教材编制者对学生学习这章书的引导,每字每句都蕴含价值。以八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的引言为例,细读这几行文字不难发现,教材编织者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这里面包含了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数学内容。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提问?因为数学学习是有极强的逻辑连贯性的,此前学过的内容,正好是这章新知识的基础,倘若学生发现这里面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或者还有模糊,就应该果断翻出之前的课本,重温一次相关的内容,所谓“温故而知新”,这就是最好的范例。

学习目标。这里得吐槽一下教材设计存在的缺陷,“学习目标”这四个关键字眼竟然被背景图案“和谐”掉了,让学生难以发现。带着目标学习,必然是事半功倍的。学习目标里列举的内容,正是学生学习这章书以后务必掌握的,每一项都是实实在在的要求,也很容易进行验证。在真正开启新的学习前,明确接下来的目标,确定学习的方向,对学生来说,无比重要。

预习的第三步,粗读内容!预习并不需要对整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这样既费时,也未必达到最佳的效果。我们只需要对内容进行粗读,留一个基础的印象即可。粗读的过程,每一页教材大致只需要花费1-2分钟,集中阅读公理、定理、推论以及黑体字内容,不需要强行背诵,在脑海中留下基础印象即可。在课内学习中,再次接触到同样的内容时,等于二次阅读,对记忆和理解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预习的第四步,试学例题!教材的例题都是经过多年沉淀与筛选的经典题目,非常有代表性。试学例题的过程,无需要求学生把例题完全弄懂,关键是让学生在试学例题的过程中把例题当中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学校老师在课内也十分喜欢给学生讲解例题,以此作为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重要方法,学生提前试学例题,并且把不懂的地方提前作好标注,在课内就会着重去听自己不懂的部分,这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学生因为对例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内老师讲解的时候更容易产生共鸣或者启发新的思路,增加互动,这也是高效学习的重要方法。

课内学习即为“途中跑”,重在专注!

课内学习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刀刃”上。初中孩子一般是13-1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长水平大约在30分钟左右,因此一般40分钟的课堂难免会有走神的时候出现。如何在课内保证重要的内容无一遗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概念的解释和例题讲解两个重要环节。特别是例题讲解,这部分几乎占到一般课堂40%-50%的时间和内容,同时也是最需要学生与老师产生思维互动的时间,高效听课,正是“学霸”们能表现得如此轻松的重要原因。

课内学习另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认真对待课后习题。课后习题一般作为很多老师的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有一部分学生对待作业如同仇人,往往表现得缺乏耐心,马虎了事,甚至通过抄袭同学,请教“作业帮”等方式完成。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正是学不好数学的“死穴”。虽然绝大部分的课后习题都是比较简单,在考试里很少重复出现,但却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初步检验的最佳方式。数学离不开动手练习,最天才的数学家,也离不开草稿纸。只有思考与练习良好结合,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课后复习即为“冲刺”,重在平衡!

课后复习必须做到全面且平衡,每个章节的内容,必须能够充分掌握,一旦出现知识的遗漏,经过积累,就很容易让数学学习发生“崩塌”。我曾经接触过不少数学成绩非常不理想的学生,在他们身上,能够发现的最显著的共同特征就是数学知识结构千疮百孔,甚至个别是在小学阶段出现的知识缺漏。可以这么说,缺漏的地方越多,重建的过程就越为艰苦,也越容易让学生陷入“努力也没效果”的焦虑。

课后复习怎样才能做到系统、全面而且平衡?一般学校和家长都会给学生准备各种类型的“题集”,让学生在复习阶段拼命刷题,这种方式要得到好的效果,是有前提的。前提便是学生已经对这个章节的内容有了一个全面具体的认知,对基础的知识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如果没达到这样的程度,学生只顾刷题,效果也一般不会很好。其实数学书里就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板块静静地呆在那里,等待学生利用,这就是每一章书里的“回顾与思考”。我曾经问过不少学生,绝大部分是根本没留意到数学书里还有这样一个内容的。在这个内容里,一般出现的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凝练了这章书里的精髓。让学生尝试逐个完整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得到的分数,跟他们的考试分数惊人地相似。有家长和学生觉得现在的考试里出的题目千变万化,把数学成绩不理想归因于头脑不够灵活。当学生真正能够完整回答这个部分所有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所谓“变幻莫测”的新型题目,99%的考查点都在这里面找到踪迹。在刷题前让学生先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定然会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为什么黄冈数学资料那么知名,却编不出一本初中教科书

黄冈是位于湖北东部的一个地级市,这个地方其它一切极少耳闻,但从我读书的年代至今,只要你去逛书店,在卖数学工具书的地方总能看到这两个大字,几乎能代表了数学学习的“珠穆朗玛峰”。但为何现在学生的教科书却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怎么黄冈不出教科书?在你心目中的答案是怎样的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标签: 初中数学课本和内容